Syllabus of the Compend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编号】422021030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总学时数】48                  【理论学时】40

【实践学时】8                   【周学时数】4

【学    分】3                   【先修课程】初中、高中中国历史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

一、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为依据,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旗帜,以认识现实、了解国情、培养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目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员工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课程目标及教学方法要求

课程目标1:员工掌握坚实的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较好地掌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树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以致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程目标2:员工具备初步的理论分析辨别能力。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注意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课程目标3:员工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等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人物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及课时内容

导言(2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目的要求】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

1.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2.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教学难点】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4. 近代中国主要矛盾与社会性质的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让员工讨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对象,明确学习本学科的重要意义,学会研究本学科的方法。

【讲授内容】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4.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目的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及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中国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2.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的斗争历程。

3.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掌握民族意识的觉醒。

4.重点: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粉碎瓜分中国图谋的斗争历程。

5.难点:如何评价列强对华侵略;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分析。

【讲授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目的要求】

了解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掌握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2.了解洋务事业的兴办。掌握洋务新政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了解戊戌维新运动。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重点难点】

1.重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5.难点:中体西用的评价;洋务新政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维新运动的特点。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的兴衰和维新变法,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以加深对三大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让员工讨论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走上改革道路为何中国败给了日本,最后教师总结中国近代改革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讲授内容】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洋务运动的兴衰

3. 戊戌维新的兴起与夭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目的要求】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以及基本理论情况,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结论。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掌握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掌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 掌握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了解封建帝制的覆灭。

5. 掌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不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2.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理论、革命政权的建立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以加深对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组织员工讨论,教师做总结,加深员工对辛亥革命复杂性、艰巨性的理解。

【讲授内容】

1.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

【目的要求】

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前进中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

1.了解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掌握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4.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掌握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5.掌握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重点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共合作形成与大革命的教训及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及大革命的失败,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讲授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2)

【目的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1.了解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了解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3.掌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了解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掌握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5.掌握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红军长征。

2.难点:八七会议的评价;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与挫折、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可以让员工结合案例讨论交流各自对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认识。

【讲授内容】

1.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3. 土地革命的发展与挫折

4. 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2)

【目的要求】

深刻体会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不怕牺牲、浴血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力量。正确认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广大青年员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经验。引导老员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员工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

1.了解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3.掌握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4.了解敌后游击战的战略地位。

5.掌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

1.重点: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了解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

2.难点:如何分析评价国共两党及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为什么是东方主战场。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抗日战争的历程、国民党与抗战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让员工结合案例分析抗战的一些问题并批判种种歪曲国共抗战史实的言论、历史虚无主义。

【讲授内容】

1.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3.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4.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5. 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2)

【目的要求】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基本概况,从中理解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英明决策。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的诚意以及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的决心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了解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掌握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3.了解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掌握第三条路线的幻灭。

4.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5.掌握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难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内战、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创建新中国。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案例讨论,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

【讲授内容】

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6课时,支撑课程目标3)

【目的要求】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功绩及其经验教训。掌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成就和严重曲折的全貌,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1.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了解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了解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掌握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5.了解良好的开局。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6. 掌握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了解“大跃进”及其纠正。

7.了解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掌握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8.了解国际地位的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掌握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原则。

【重点难点】

1.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2.难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本章需要系统讲授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三大改造、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工业化建设、毛泽东访苏、三大改造的案例讨论,总结正确看待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探索中的两大严重挫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大跃进等案例讨论,总结引导员工正确看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与挫折、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贡献。

【讲授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4.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目的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1.掌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的起步、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2.掌握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4.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5.掌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6.掌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教育。

7.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2.难点: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历史性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案例讨论,总结引导员工正确看待新中国建设的前三十年与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辩证关系。

【讲授内容】

1.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3.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4.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课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目的要求】

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过程。

2.掌握如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认识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4.了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5.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6.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了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7.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点难点】

重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难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本章需要系统讲授中国梦的提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讲授同时让员工观看影像资料并进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的案例讨论,总结引导员工全面客观看待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讲授内容】

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3.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四、教材及其它学习资源

1)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第 1 —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2.《毛泽东文集》第 1 —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4.白寿彝:《中国通史》(第 21、22 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

7.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共6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993年。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共 18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992 年。

9.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9月。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

1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18.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本课程除教案、课件等还提供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参考书籍、选读名著、教学案例、教育电影和相关网站等。


五、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易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要求考试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程考核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模块化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及各模块的命题须经课程责任教授、专业负责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考试命题质量分析及合理性评价审核表》,就考核内容是否体现能力要素考核、与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度等进行审核。各模块考核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 0.7,课程总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表 3 所示。

3  课程目标的权重

课程目标1模块

课程目标2模块

课程目标3模块

课程总成绩

0.3

0.4

0.3

100 分

(二)课程目标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

1. 课程目标考核

课程目标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阶段测试的卷面考核方法,期末考试和阶段测试中模块的相应试题对应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成绩由期末考试 50%和阶段测试50%构成。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如表4、表5所示。

4 课程目标考核点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及权重

课程目标1:

掌握坚实的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较好地掌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树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2)各种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平时成绩(0.5)

2. 期末试卷成绩(0.5)

课程目标2:

具备初步的理论分析辨别能力。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1)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书面作业和期末试卷中提高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内容,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4)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辨别历史是非。


1. 平时成绩(0.5)

2. 期末试卷(0.5)

课程目标3:

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等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人物的深入了解。

1)资料查阅整理能力;

2)论文内容撰写中体现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综合运用与分析、团队合作等实践教学能力。


1. 情景剧表演、课件制作等(1.0)


5考试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及格

不及格

1.掌握坚实的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较好地掌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树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初步的理论分析辨别能力。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很好掌握课程的知识构架和体系;

3、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能独立思考;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开展公司产品活动。

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较好掌握课程的知识构架和体系;

3、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思维。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开展公司产品活动。

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基本掌握课程的知识构架;

3、基本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思维。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1、基本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基本掌握课程的知识构架;

3、较少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思维。

4、基本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1、尚未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没有掌握课程的知识构架;

3、较少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和批判思维。

4、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 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等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人物的深入了解。

剧本写作水平高、主题恰当、表演到位、整体效果好。

剧本写作认真、主题恰当、整体效果好。

剧本写作较好、主题恰当、效果好。

剧本一般、主题恰当。

剧本不好、效果差。

(三)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为一个学期。

为使评价结果尽快反馈给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各个教学环节尽快改进,保证教学效果的快速提升,课程考核成绩评价每学期进行1次。


六、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由课程责任教授以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针对具体课程目标形成文字或图表形式的报告,针对员工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课程目标达成与课程在培养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具体环节任务的达成相关性分析;对以上各薄弱项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持续改进建议,并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

针对员工个体和整体的课程目标评价方法如下:

1. 面向整体员工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某课程目标评价值=Σ 每个员工课程目标评价值/员工总人数

2. 针对员工个体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员工个体的课程目标评价值=(Σ 各考核环节所得分数×权重值)/该课程目标总分值